蒋勇律师与他的“无讼”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讼 出处 蒋勇律师与他的“无讼”世界

蒋勇律师与他的“无讼”世界

2024-03-14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本社记者 李蒙

来源:《民主与法制》2016年第27期

《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服务》系列报道之二

从内容传播到平台互动:

超预期的影响力

“天同”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名字,其灵魂人物是该所主任蒋勇律师。“天同诉讼圈”就是这家律所的微信公众号。2014年年初,法律自媒体寥寥无几,还从来没有一个自媒体定位于“诉讼”领域,“天同诉讼圈”从多角度解读“诉讼”,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微信朋友圈,几乎篇篇火爆。

运营一年,“天同诉讼圈”已拥有近10万订阅用户,登上首期“中国法律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在法律服务机构类名列第一。2014年年底,“天同诉讼圈”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虚拟的文章用实体书籍承载,制作发售《天同诉讼圈(2014)》限量珍藏本1000册。发售消息公布后,第一批20本样书3分钟抢购一空,第二批50本预售8分钟抢光,正式发行的1000册,23分钟即已售罄,全国法律人开始了刷屏般的晒单分享。

然而,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泛滥,信息爆炸式增长,仅以“天同诉讼圈”为中心的阅读无法满足法律人渴望发声、乐于互动的需求。“除了和认识的人保持联系这样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希望与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蒋勇说,“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变革,一定是从法律人的连接开始的。让法律人在互相关联当中形成服务、形成价值,能够促进连接的模式,才会有未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功能,是真正的垂直社交平台需要搭建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于是,2014年11月17日,“天同诉讼圈”发布了一篇《秘密行动:代号无讼》的文章,100位法律人报名加入,推开新媒体的大门,体验前所未有的法律人专业阅读方式。自此,中国最大的法律人垂直社区“无讼阅读”App正式诞生,蒋勇带领他全新的互联网创业团队“无讼”,第一次站在时代面前,开始探索“互联网+法律”的奥秘。

“无讼阅读”上线后,陆续推出“整点儿干货”“无讼有礼”“无讼话题”等栏目,法律人感兴趣的热点、干货、话题被集合起来打包给阅读者,点燃了专业人群的阅读兴致,其中一篇名为《今日重磅︱最高法院发布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权威解读十大亮点》的文章,发布12小时,阅读数就突破了82万。

2015年4月“无讼喊话”推出,为法律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平台。2015年6月“无讼学院”开课,“把真正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实实在在地教给更多的律师”,推出24小时、定价4000元的培训课程售出375份。2015年9月《天同码》开启预售,这套售价923.5元的法律实务书籍,12小时内,卖出4745套。同时,“天同开放日”“无讼club”这些线下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线上线下联动的运营方式,促使“无讼”与用户展开面对面的实体交流。

从中心化到专家化:

“无讼作者”与无讼法务

2015年11月,“无讼阅读”App4.0版本上线,推出“作者页”功能,每一位“无讼”作者都将获得自己的专属页面,上面记录着作者发布过的文章。而在作者页上,将显示作者凭借专业文章获得的粉丝数量。

借由这一功能,一位位深耕于法律专业文章的无讼作者浮出水面,不仅极大刺激了法律人的写作欲望,更为律师品牌树立创造了“渠道”。目前,已有近600名作者开通作者页,每日为“无讼阅读”投稿的法律人更是不胜枚举,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是否为无讼作者”作为判断彼此专业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标准。

首本“无讼系列图书”就是“无讼作者体系”培养的产物。这本书集合了首位“无讼阅读”年度作者邓海虹律师发布在“无讼阅读App”上的20篇股权控制实务文章。这些文章在由作者产出后,经过App读者阅读、评论、传播后,再由作者反复修正补足,最终交付出版——它们都是读者用“手指”投票选出的精品。书籍推出后,受到“无讼阅读”读者的大力追捧,一天内即售出1500余本。

说起粉丝最多的“无讼作者”,当属“无讼”创始人蒋勇。2015年12月法律人首场TED演讲大会“无讼有声”在北京鸟巢附近的一个会场“玲珑塔”召开,压轴出场的蒋勇穿着马云同款绿色毛衣,讲述“无讼”的发展史。两个小时的发言严重超时,近400位观众却热情高涨,无一人离开。

蒋勇在“互联网+法律”塑造的个人形象,俨然已成为这个时代法律行业的标杆,借由“天同诉讼圈”推出的“每周蒋讲”栏目,以及长年不断的全国讲课,在法律人眼中,蒋勇不仅是一位关心青年律师的前辈,更是走在行业前端的创新者。“他的背书让原本虚拟的媒体、工具变得鲜活了,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用户。”“无讼阅读”主编范否说。

目前,“无讼”平台已覆盖50余万法律人,其中律师占半数以上。通过阅读、培训、工具等,无讼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收获与“知己”交流的乐趣、业务水平的精进,培养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还能完成个人数据的积累,塑造可信的个人品牌。

2016年年初,“无讼”团队敏锐捕捉到法务人群强烈的交友需求和学习需求,运营不到半年已聚集上千名公司法务,并且已经有部分人群凸显出来,走到人群前列,写文章、做讲师、尝试新型法律工具,成为法务群体的“专家”。

“我们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去挖掘每一个法务的潜在需求,不仅在帮助他,帮助他去寻找到最适合他的律师,我们还一直在尝试去理解他。”“无讼”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蒋友毅介绍。

从聚集法律人到帮助法律人,再到真正的懂得法律人,无讼正在一步步将社群细分,并且努力挖掘专业社群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价值,最终将他们向需求方输出。

无讼案例:一款

更聪明的案例检索工具

案例检索是法律人尤其是律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面对新的案件,案例检索可以帮助律师发现法院在裁判过往类似案件时的思路。如果能够找到一份支持己方主张的类似判例,将是律师在法庭上说服法官的重要利器。

在无讼案例上线之前,律师们最常用的案例检索平台是“北大法宝”和中国裁判文书网。

前者是典型的商业数据库,它进入法律检索系统领域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近30年前。它的费用是按年收取的,仅就案例检索一项,目前的年费就是3000元,这对许多刚刚入行的年轻律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过,许多地方律协都与“北大法宝”展开了合作,集中采购它的法律数据库服务,再将其作为福利提供给当地律师,这大大提高了它的市场占有率。

后者则是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上台后力推司法公开的产物。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由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中国裁判文书上网的进程也由此加速。只是,或许由于设立裁判文书网的动因在于司法公开而非检索案例,裁判文书网的检索体验一直饱受律师诟病。

这让“无讼”看到了机会,2015年4月27日,“无讼案例”上线,主打一款“更智能的案例检索工具”。

按关键词筛选案例检索结果的功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律师用一个关键词检索出大量裁判文书时,往往需要用一个新的关键词来缩小裁判文书的范围。这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许多年轻律师往往不知道什么样的关键词是合适的,而有赖于资深律师的指引。“无讼”希望“无讼案例”可以提供用于进一步筛选的关键词选项,把这道困难的填空题变成选择题,从而提高律师的检索效率。

为此,无讼专门招聘了三位前法官来搭建关键词体系。他们一点一点地看书,一点一点地摘词,再把词交给技术人员做回归验证。这是一项异常枯燥繁琐的工作,工作完成之后,三位前法官都感觉自己被“抽空”了。但是,由他们确定的涵盖30多个法律领域的6000多个关键词的确为“无讼案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吃透裁判文书的关键则是让机器“读懂”裁判文书,理解裁判文书的每一部分的含义所在,并且进一步在巨量裁判文书数据之间建立起关联。基于这些努力,“无讼案例”的上线的确实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它一上线就拥有900多万份裁判文书,并且这一数字还会随着实时的案例抓取不断增长。它提供了按关键词、法院层级进一步筛选案例,在检索结果页显示律师们最为关心的“本院认为”部分的预览,按相关性顺序呈现案例,划分案例段落,快速检索目录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创意,正是来源于半年前蒋友毅与天同律师详聊时获得的建议,因而尤其贴合律师的工作习惯。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免费的,并且将永远免费。

在1.0版本的基础之上,“无讼案例”还在不断优化,旨在提升检索效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比如说高级符号检索功能。只要在输入的关键词前或后,输入“!”号,就可以把搜索范围限定在了裁判文书中的“法院认为”部分;只要在输入的关键词前或后,输入“-”号,就可以搜索不包含该关键词的案例,排除大量无关结果。此外,多关键词同时搜索、法条关联、划词检索、历审案例关联、相似案例等功能也先后推出,裁判文书数量已经上升到了2500余万篇。

“无讼案例”在其他方面的工具属性也在逐步加强。

2016年3月,“无讼法规”上线公测。“无讼”提供的检索功能由此直接覆盖到了法律法规领域。同时,法规数据方面的能力也让“无讼”可以以裁判文书中的法规为切入点,分析案例的相似程度、律师的职业领域等信息。

2016年4月,在“无讼阅读”暖春版的更新中,“无讼案例”被嵌入其中。用户可以在手机端进行法律检索,一些短平快的和移动办公时的检索需求得以更好的满足。

2016年6月,“无讼”分站上线。系统会记录用户选择的位置,据此为用户推荐所在地区各级法院的最新案例和用户所在地区的法院、司法机构、律协的要闻、通知、动态及机构指南。

在工具化的道路上,“无讼”走得越来越远,也的确积累起了一批忠实的用户群。

“无讼案例”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万注册用户,每日PV数近50万。

根据全球最大的权威性网站排名机构Alexa最新排名,“无讼案例”排在了第3035位,已经接近中国裁判文书网的2737名。而这距离无讼案例的上线,才仅仅过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无讼”团队

无讼名片:用

案例大数据为律师“画像”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无讼案例”已经展现的工具价值,其实仅仅是案例数据价值的“冰山一角”。蒋勇提到的另一种应用,则展现了数据价值的另一种可能:用案例大数据为参与到诉讼中的每一个人“画像”。

2015年9月,“无讼”在“无讼案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款新产品——“无讼名片”正是这一设想的产物。

它把“无讼案例”数据库中的千万份裁判文书与它的代理人一一对应起来,为每一位代理人打造了一个专属的呈现办案情况的页面,也就是“名片”。这个“名片”会显示律师所在的律所和由执业证号推算得出的执业年限。律师曾经代理过的案例,则会按专业领域和受理法院自动归类,律师擅长哪些专业领域,进入这些领域的时间和案件代理数量如何,经常去哪些法院,都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在这款产品上线之前,律师行业几乎是不透明的。案件的当事人难以知道律师此前代理过哪些案件,律师行业的管理机构对律所执业情况的了解也仅仅基于律所的主动上报。从公开的裁判文书中挖掘数据,“无讼名片”试图在这个行业“打开天窗说亮话”。

不过,评价律师的专业能力一直就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当时法律媒体律新社的报道曾记录了一位刑辩律师的意见:“法律服务的评价标准不止胜诉判决一种,而且有实务经验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律师的胜诉,和判决书中记载的那些理由之间,究竟具有多大的联系?”一些青年律师尤其不欢迎这样的产品。他们担心,由于他们的案件代理经验有限,一旦以此为主要评价标准,会让他们陷入“低评价——没有案源——低评价”的恶性循环。

因此,从2015年9月无讼名片上线以后到年底,“无讼”一直在对这个产品做调整。从取消对律师的星级评定到不再强调让律师“认领”案例,整个产品的调性开始变得更加温和,以减少对律师的刺激。

“我们要找的是最适合的律师,而不是最好的律师,所以律师的排名真的不重要,我们也没有刻意想去做律师的排名。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这些我们并没有过多关注。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律师的数据评价,帮助他找到适合他的案件。”蒋友毅说,“如果未来对这个产品的定义是给律师带来更多案源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对自己做的产品后悔。哪怕律师们现在不了解和理解,时间会证明一切。”

行业里对无讼名片的认知,也的确在慢慢发生变化。在无讼名片上线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认证的律师数量就超过了1万,而后一直保持着每月两三千的稳定增长。

律师们开始发现,无讼名片并没有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闲,相反,随着一些新产品的推出,无讼的确给律师带来了案源机会,其中一些机会甚至是他们此前完全没有想到过,这个行业里也从未正式出现过的。

“合作”与“办法”:

从律师最常遇到的“小事”入手

2016年7月8日晚上,余朋铭发了一条朋友圈,语气中难掩激动:“今天无讼合作单量破纪录!!!昨天新增1500名入库律师!!!我感觉第二个收入破万的小伙伴就快出现了!!!”

文字下所配的图片显示,在这个名为“无讼合作”的平台上,有律师以5000块的价格,征求一位北京的律师为其在当地进行档案查询。一天以前,这名“无讼合作”项目的年轻负责人刚刚在朋友圈公布,“最厉害的一位律师,已经在平台上接了超过20单,收入超过1万元”。

6分钟之后,蒋友毅在朋友圈给出嘉奖:“单日单量新高,必须要赞一下这支快成魔的无讼合作特种部队!”他透露,“无讼合作”在2015年12月9日至2016年7月8日期间,累积发布了1712条合作需求,注册进入“合作律师库”的律师已有3000名。

2016年年初,当时仍以“无讼学院”为工作重心的余朋铭发现,在其组建的诸多无讼学员交流群里面,常有律师发布各类合作需求信息,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则来自其妻子陈蓉、一位在上海执业3年的年轻律师。陈蓉的执业方向为民商事领域,但不可避免地多次接到客户和顾问单位关于刑事或非本地案件的咨询,这时她只能将案件转介给其他律师。但对于人脉阅历尚浅的年轻律师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律师接手。

“一般来讲一个律师一年做20个案件,这里边有30%、40%甚至更高,都是别的律师介绍过来的;而且一个律师一年所接触案件中,有10%都会因为‘自己没法做’而流失掉。”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观察后,余朋铭重新认识到了“无讼喊话”这个栏目的价值,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独立平台,更高效、更智能地满足“律师间合作”的需求。

2016年3月,“无讼合作”正式上线,打出的口号是:“像滴滴打车一样,让异地查档这件事变得简单。”注册后的用户可通过提交查档地区、截止时间等信息,发布查档需求,系统将自动将其推送给律师库里合适的律师。

“从喊话的数据来看,70%到80%的合作需求都是查档,从这种高频低价的需求入手,吸引来流量,建立起黏性,再慢慢转到低频的案件合作上就比较靠谱了。”余朋铭称。

据其统计,平均一个律师一年有10次异地调档,各类差旅和工本费用加起来的成本是5000至两万元,而对于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服务计价的律师来说,最珍惜的时间成本达到了240个小时。

“无讼合作”推出异地查档功能以来,每日的发单数和接单数呈递增状态,7月7日,“无讼合作”在“天同诉讼圈”和“无讼阅读”上同时进行了一次推广,第二天的单日查档需求便达到了50单。到记者发稿时,无讼合作的日均单量已经稳稳地保持在50单以上。

与此同时,余朋铭也已开始着手“无讼合作”的未来规划:“下一步产品可能会做异地执行,这是我们在查档之外发现的另一个比较高频的需求,再下一步就是案件合作了。”

与“无讼合作”同步,无讼另一个试图在业务模式上寻求突破的项目“无讼办法”也在紧密布局。

有过6年法制媒体从业经验的范否,曾创办过一个颇具影响的自媒体“律政观察”,保持着对法律服务行业的长期观察。在他看来,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服务形态和收费形态都过于单一,给法律服务需求者的选择很少。

如今,法律咨询已然陷入“免费——低质——免费”的恶性循环,这给供需双方都带来了极大困扰:对于律师而言,免费咨询转化率低,浪费时间、精力,又不得不接以获得极少的业务机会;对于当事人而言,免费咨询显然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也并不知道自己所咨询的人是否正确。

2015年3月,果壳网推出了一款名为“在行”的咨询服务产品,以一对一线下约谈的方式,售卖“行家”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对于范否的启发很大,参考“在行”的逻辑,他开始设想一款问题与回答精准匹配的法律咨询产品:由提供咨询服务的法律人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定义,形成可被查看、匹配的咨询产品,并描述服务内容及预期效果;而当事人在充分理解各产品定义后,可根据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查看、筛选、匹配;平台则全程跟踪,协助完成这一匹配过程。于是,2016年4月,这款名为“无讼办法”的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平台悄然上线。

目前,“无讼办法”已推出了覆盖4个领域近50个咨询产品,内容集中于婚姻家事、交通、劳动以及中小企业创业法律咨询,单个咨询产品的售价400至5000元不等,“行家”中包括了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东晓、法律圈 “知乎大V” Raymond Wang等。

“无讼办法”在无讼所有产品中,被定位为是需求的“入口”,即与法律需求最接近的地方。对于此前习惯于将受众精准定义于法律人群体的“无讼”团队成员来说,如何面向当事人进行推广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范否想到的运营举措,一是充分考虑当事人寻求法律咨询的场景,在百度、知乎、微信等工具平台投放广告;二是借“分答”“值乎”等语音在线问答产品的火爆,推出“无讼办法”的分答页和值乎页,从60秒语音的低成本低门槛形式入手,引导当事人习惯并接受付费咨询模式。目前,“无讼办法”在“分答”上已有1300多人收听,十多个问答上了热门收听榜。

“‘无讼办法’提供的服务是有层次的、递进的,现在当事人可以问一些简单的、60秒可以回答的法律问题,也可以花500~1000元进行一两个小时的深度咨询,下一步我们还会推出比较深度的专家会诊、模拟法庭服务。”目前,“无讼办法”团队已承办了两场深度专家会诊,客户对于论证会的效果表示了肯定。

“一切法律服务创业

的终点都是对接交易”

2016年年初,在“无讼”年会上,蒋友毅在公司全体成员面前表示,“无讼”2016年的目标将是寻找合适的切入口,介入律师服务的交易过程,最终改变行业的交易习惯。

法律服务行业的交易,一端是律师,一端是客户。在无讼两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在法律人圈子里知名度的上升,开始遇到一些客户请求帮忙找律师的需求。“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了很多帮助律师与客户对接案件的工作,主要是一些大型的集团公司,这些大公司面对的纠纷数量多类型复杂,而且遍布在全国各地,许多案子可能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律师,就找到我们这边来了。”徐晶称。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无讼采用“人工+数据”的方式,已为上千起案件对接了数百位律师。首先是案件管理顾问对案件类型、案由、地域、争议焦点等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再由数据团队从无讼案例和无讼名片数千万条的数据信息中,抓取出该地区有此类案件代理经验的律师信息,再由案件管理顾问经过筛选、整理之后,形成一份包含多人的代理律师推荐表,详细介绍这几位律师的基本信息、推荐理由以及律师本人对于该案的初步分析等等,供客户参考和选择。

2016年年初,无讼开始尝试用更智能、更有用的一套工具系统,来取代这种“人工+数据”的案件对接方式,即正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正式面世的智能法务系统。根据蒋友毅和徐晶的设想,这款智能法务系统平台上线后,可为公司法务用户实现遴选律师、跟踪案件进程、管理企业法律事务等基础功能。

“现在中国有7000多万家企业,其中4000万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没有专门的法务部的,而稍大一些的企业,业务部门的能力发展很快,总会有大量法务部处理不了的纠纷,需要寻求外部律师支持。比如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每天都面临无数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只有更专业、更成熟的律师才能解决。所以,我们站在这个角度上思考,认为这套系统是有价值的。”徐晶说。

据蒋友毅透露,目前这套智能法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已经开发完成,并且无讼的案件管理顾问开始试用内测版本,将目前手头的案件对接工作放在这套系统上进行,面向企业用户的正式版本将于7月下旬发布。

“‘无讼办法’是当事人寻求法律服务的最原始入口和起点,‘无讼合作’解决了律师之间高频的案件转接、合作需求,智能法务系统则是更直接地重塑了企业客户找律师的模式。未来“无讼”会更深入更全面地影响行业的交易行为,构建起更丰富、更立体、更有层次的法律服务需求。”对于“无讼”的未来期许,蒋友毅如是说。

原标题:《蒋勇律师与他的“无讼”世界》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